碎石机销售部 :400-655-9906

走进黎明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机制砂干混砂浆的发展历史

浏览: 发布时间:22/11/02

20世纪60年代,我国水电、建筑部门开始对机制砂的应用进行研究,部分偏远地区工程如山区道路、隧道等,因运砂困难且成本太高,在工程上就地取材,开始试探性的使用机制砂;20世纪70年代,贵州省制定了机制砂地方标准,并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制砂;此后,云南、河南等地也陆续推出了有关机制砂的地方标准或使用规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较多的一、二线城市有了机制砂的生产线;几十年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工程中使用机制砂经济上是合理的,技术上是可行的。从2002年2月1日起实施的新国标GB/T14684—2001《建筑用砂》增加了有关机制砂的内容,明确提出我国的人工砂中机制砂部分不能只限定于单纯用矿山原料加工的机制砂,同时要发展应用尾矿加工制成的机制砂。2011年4月22日发布,并于同年12月1日实施的新行标JGJ/T241—2011《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首次对人工砂的石粉含量值进行了放宽,由原来的3%、5%、7%分别放宽到5%、7%、10%,使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机制砂成为可能。

随着现代建设技术的发展,在工程中使用的建筑砂浆也在发展革新。传统的建筑砂浆在现场拌制,在工程中应用得成熟广泛,但由于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不能满足现代建筑业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与实现现代建筑的要求,具有产品质量高、绿色环保、便于运输且施工方便的新型建筑砂浆——干混砂浆应运而生。干混砂浆又叫干粉砂浆或干拌砂浆,其主要由胶凝材料、细骨料、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等材料组成,在生产厂经干燥、称量、搅拌均匀后袋装或散装运至施工现场,按说明加水搅拌后直接使用的砂浆产品,其中又以干混砌筑砂浆应用比较常见。干混砂浆由于采用的是袋装或散装运输,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具有更广泛的使用空间。

干混砂浆从开始至今其生产形式发生了几次变化。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欧洲的干混砂浆厂被称为第一代干粉砂浆生产厂。其储料仓并行分布在生产场地,起重设备提升原材料到各自料仓中存放。生产时,将原材料从仓中放出并分别称重,然后水平输送到混合机内搅拌,搅拌均匀后提升进入成品储料仓,再经过包装或散装等工序出厂。这种采用水平式工艺生产流程的干混砂浆厂占地面积大,生产设备多,物料需重复提升下降导致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

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第二代干粉砂浆厂将整个生产流程简化,厂房设计成塔状,料仓建在塔的顶部。生产时将原料一次性提升到塔顶并一次性放下,原料从仓中排出后依次经过配比称量、混合、包装或散装等工序后成为成品。相对于第一代干粉砂浆厂,第二代的干粉砂浆厂占地面积小、结构简洁且设备较少。但由于采用的是螺旋式加料机配料,设备维修量繁重,料仓口容易堵料,从而影响生产效率。

随着气动浮化片技术和双蝶阀配料技术的出现,20世纪末出现了第三代干粉砂浆生产厂。这种生产厂没有水平输送设备,物料全靠自身所受到的重力流动,使用的设备简单可靠、配料精度高、生产效率高。因此第三代干粉砂浆生产厂的结构布置得更加紧凑、合理,占地面积小。